馬上注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松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注冊
x
尋記第一期:淮南三代相傳的挖耳人,一段街角下的故事
不得不說現在是一個網絡社會,人們哪怕不用出門,在網上就可以買到任何東西,似乎科技已經占據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你有沒有發現很多東西正在這個城市慢慢消失,還記得小時候最期待的爆米花嗎,那“嘭”的一聲引來多少歡快的笑聲,還記得小時候賣糖人的老奶奶嗎,是不是好久沒見到了呢。
曾經熟悉的窄窄的小街變得寬敞了,昏黃的路燈被太陽能路燈取代,一切在慢慢改變著,但是還有一些堅守在自己“崗位”上的老匠人,他們的年紀已經很大了,賺著很少的錢,卻向每一個顧客展現自己最樸實的手藝和溫暖的笑容,今天我們故事就要從一位已經相傳了三代的挖耳人說起。
這是我見過最樸素的攤子,一個躺椅、一個板凳、一個臉盆和架子,還有師傅手中的工具,除此沒有任何多余的東西,簡簡單單。
我們過去的時候已經有人坐在板凳上在挖耳朵了,師傅手中就拿著他的“十八般兵器”,從臉上可以可看出那個顧客十分享受,沒有任何痛苦的表情。估計是看我一臉納悶不信的樣子,那個顧客挖完臨走時還對我講了一句“一點都不疼,你試試吧”。
說實話我坐在板凳上時還有一點緊張的,尤其是那根長長的“工具”伸進我的耳朵里面時,很快我就發現我錯了,真的是非常舒服,完全沒有任何痛感,只有一絲絲的癢,很調皮的感覺。下午陽光很好,暖洋洋的,整個人在挖耳朵舒適中懶洋洋的。大約五分鐘師傅就“解決”了我的兩只耳朵,起來時還有一點不情愿的感覺。
明代醉月子所撰的《精選雅笑》中有這樣一段記載:“親歷者身心舒坦、耳聰目慧,塵世凡事,恍若空靈,一勺一刷一鏟收放自如,一推一捏一撣輕緩有道,真乃小舒服也!這大概就是我當時的感受吧。
張師傅說,挖耳朵的手藝從父輩,解放前就已經從事這個職業,相傳三代已久,這一代他傳給了女婿,雖然有兩個孩子,但是都有自己的工作和追求,并沒有“子承父業”,反而是女婿很感興趣,張師傅就把這身手藝都精心教給了女婿。張師傅說自己很高興這個手藝能傳下去,女婿也是兒子。
趁著攤子上沒人,張師傅又和我們講起了他干了大半輩子的手藝?赡苁侨松狭四昙o就很愿意回憶自己以前的事吧,張師傅很靦腆的笑著看著我們。張師傅的爸爸以前是個理發匠,除了剃頭外,還會刮臉、推拿按摩,尤其是他的挖耳朵技術更是吸引了好多顧客,在那個年代有一個可以傍身的手藝是一件很驕傲的事情,于是張師傅爸爸就把這個手藝傳給了兒子。那個年代,挖耳朵和剃頭是他們每一個挖耳人所具備的,旁邊正在等待的大爺還笑著和我們說,他們那個年代,幾乎都會
張師傅是53年的人,從他爸手里接過這一行干了也有幾十年了。當初干這個手藝就是覺得可以養活家人,現在干了那么多年反而喜歡上了這個手藝。70年代的時候挖耳朵和剃頭都是兩毛錢一次,現在是五塊錢。我當時一聽真是非常吃驚,這項手藝這么舒服竟然才要五塊錢。張師傅說也沒想著賺錢,現在就是喜歡干這個。
張師傅的挖耳朵的工具都是自己制作的,不能說特別精致,但是用起來特別舒服。這也是一門手藝。張師傅說現在覺得自己就是個“醫生”,雖然自己沒有多少文化,也沒啥本事,這輩子都和醫生掛不上鉤,但是醫生不也是為大家解決問題的,現在自己也是為大家解決耳朵問題,也算是半個“醫生”吧。說到這兒,張大爺又靦腆的笑了。
旁邊一等待挖耳朵的大爺看我們拿相機拍照片,特意湊過來聽我們說話,后來聽我們問張師傅生意咋樣,大爺插了一句都是老主顧,都說手藝好也有帶新主顧來的。一聽說我們會寫篇文章發到網上,大爺笑著說“老張這下你要出名了,都忙不過來”,張師傅看著我們又笑了。張師傅現在的生意基本都回頭客,熟人帶朋友來捧場
除了挖耳朵,張師傅還會給人剃頭,只可惜我們去的時候沒有趕上,都是專門來挖耳朵的老顧客,我們主編講我應該剃頭感受一下,我默默的拒絕了,咋說我也是個女的而且正準備留一頭飄逸的長發,然后就免費獲得了一個白眼。
后來挖耳朵的顧客多了,怕耽誤張師傅生意就沒多談,最后問張師傅啥時候準備“退休”,張師傅又靦腆的笑了笑,“不知道自己啥時候退休,就是想好好干下去”。我們離開后走過熱鬧的十字路口,回頭看了一下那個小小的舊舊的攤子,似乎已經被生活遺忘在那個角落里了。
但是那又怎么樣,這個社會有很多生活在底層的人,但是他們靠自己,不抱怨。高樓大廈越來越多,五顏六色的霓虹燈又讓多少人感到越來越冰冷,只有那些在夾縫中存在的小時候的東西和回憶能帶給晚歸的人們一絲絲溫暖。
這——就是尋記,尋找記憶。
查查網出品,轉載需注明出處
|